北京外国语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2012年度)
北京外国语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历史悠久、开设
语种最多、办学层次齐全的全国重点大学,是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之一。学校现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7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全国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以及日本学研究中心和海外汉学研究中心等科研学术机构。
在70余载的办学历史中,北京外国语大学将外语教育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以“兼容并蓄、博学笃行”的大学精神,积淀出了“外、特、精”的办学特色。“十二五”期间,学校紧密围绕“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多语种、多学科、多层次,培养复语型、复合型、高素质、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化战略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国内一流,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外国语大学”的办学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努力提高本科教育及人才培养质量。
一、学校本科教育发展的基础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学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扎实的专业功底、比较宽广的人文社科知识、出色的学习、思辨、创造、合作与领导能力和通晓国际规则的复语型、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在外交、外事、国际金融与经贸、法律、对外文化交流、国际传播、外语教育等领域具有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也可以顺利进入外语专业及相关人文社科领域进一步深造。
学校已开设71个本科专业,包括58个外语本科专业、12个非外语本科专业和1个翻译专业。已开齐24种欧盟国家官方语言,是目前我国教授外语语种最多的高等院校。具有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学士学位授予权。在校生总数19608 人,其中普通本科生4643人、研究生2190人、留学生1072人、成人教育学历生486人,另有网络教育学生11217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67%。
2012年,本科招生专业为31个,录取1179人。其中,保送生229人,来自全国17所外国语学校,占全校本科招生总数的19%。统招提前批次459人,占全校本科招生总数的38.9%,在全国30个省市录取平均分数线高于重点线75分,其中13个省市超出100分以上。统招一批次404人,占全校本科招生总数的34.3%,在全国 31个省市录取平均分数线高于重点线77分,其中14个省市超出100分以上。其他本科生包括高水平运动员(游泳)单考单招2人,内地新疆、西藏班33人,港澳台联考6人,少数民族预科生转入33人,新疆协作计划转入13人。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学校现有教职工1353人,专任教师68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40人,讲师286人,每年还有来自世界45个国家和地区的125位外国专家和外籍教师来我校从事教学工作。学校生师比为17.6,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71%。
学校本部总占地面积486.3亩,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其中,教室面积为2.8717万平方米, 多媒体教室368个, 语言实验室75个;体育运动场地总面积达4.4万平方米,其中室内体育场地面积1.9万平方米,室外运动场地面积2.5万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为8.55 M2,生均实验室面积为1.86 M2。学校图书馆现馆舍面积8704平方米,有各类阅览室27个,阅览座位2774席。馆内藏书丰富,种类齐全,文献总量约101万册,中外文期刊1122种,各种音像资料9627件,生均图书251册。拥有国内外主要网络资源及数据库,电子图书104种,电子期刊24500种,馆藏资源基本实现了数字化管理。
2012年,学校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10987.44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150万元,为150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配套经费。生均本科实验经费150元,生均本科实习经费300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2.46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1167.21万元。
上述条件为学校本科教学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学校有关质量提升和质量保障的发展思路和改革举措
(一)教学建设与改革
2012年,学校以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以“外、特、精”的办学理念为核心,以培养复语型、复合型、高素质、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化战略人才为目标,继续夯实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有效地保障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在此基础上,学校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举措:
积极推进非通用语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继续申报非通用语种专业。按照学校“十二五”规划的要求, 从2011年起,每年计划增设4-5个外语语种。2012年,经教育部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委员会审批通过,我校新增4个外语专业:阿姆哈拉语、吉尔吉斯语、普什图语、梵语巴利语。至此,我校外语本科专业已达到58个。
更新教学理念,创新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十二五”期间新增设的外语语种,学校不采取以往先申报本科专业,随即全国招生的模式,而是作为第二外语、第三外语,为全校学生提供学习平台。2012年,全校共开设斯洛文尼亚语、爱沙尼亚语、拉脱维亚语、立陶宛语、冰岛语和希伯来语6门外语选修课,向全校本科学生开放,选修总人数为84人,课程由对象国专家担任主讲教师。
正式启动“欧盟语言文化教学研究平台”和“亚非语种群专业建设平台”的建设工作。2012年,学校组织拟订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欧盟语言文化教学研究平台”建设方案》和《“亚非语种群专业建设平台”建设方案》,《方案》涵盖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研究等多方面内容。2012年11 月30 日,学校组织召开了“欧盟语言文化教学研究平台”和“亚非语种群专业建设平台”的启动仪式。这两个平台的正式启动,对于北外非通用语的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将起着不可估量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扎实推进外语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从2009年开始,学校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在本科教育阶段尝试外语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现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建立遴选机制, 选拔优秀学生。根据学校总体方案的要求,各院系明确了拔尖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坚持优中选优、宁缺勿滥的原则,根据本院系拔尖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了严格的遴选机制。目前全校9个外语专业院系共选拔出136名学生进入该计划进行培养。
更新教学内容,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教学方面,我校各专业根据本专业拔尖人才的培养目标,积极开设专业课程,大胆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尽早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的基本思路为:减少总课时;压缩和改革技能课程;在外语技能课程的基础上,拓展对象国政治、经济、文化等专业性课程;围绕地区和区域问题,开展专题性的学习;坚持小班讨论式教学;加强经典阅读,夯实学术底蕴;重视研究方法和研究意识的培养;改革考核机制,重视形成性评估和能力评估。
创设研讨论坛,引领创新思维。为从根本上解决外语专业学生创新性思维较弱这一问题,各院系尝试开设了各种讲座、论坛。讲座论坛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比较,讲座人员均为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通过讲座,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构建共享课程平台,促进综合素质发展。共采取了以下三种方式:一是以听取系列讲座和课程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开设“国际经贸”方向课程;二是以集中选上全校通选课程某个模块课程的方式,开设“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方向课程;三是以听取讲座和阅读经典名著相结合的方式,开设“中国文化”方向课程。
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在外语拔尖人才培养过程中,我校尝试采用导师制与导学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开展针对问题的研究型学习。
暑期社会实践的初步探索。学校从2011年开始,组织战略班学生参加我校的“歆语工程”项目(贫困地区支教项目),赴广西百色等贫困地区参加了暑期支教活动,目前已有30名学生参加了这项活动。
(二)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继续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2012年,学校继续组织教育部及北京市二期质量工程项目的申报工作,共获得 12个类别27个项目,获得建设经费900余万元(不含学校配套经费)。其中包括: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9项(3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北京市教学名师奖1人,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1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项,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1项,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2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7项,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50项,北京外国语大学新华社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项,以及北京市与教育部直属高校3个共建项目:“基地建设”、“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等。
(三)继续完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进一步加强本科毕业生学士论文的质量监控和管理。为确保我校本科毕业生学士论文的质量,2012年,学校对部分外语院系首次用中文撰写的学士论文进行了全面审核,并就外语专业学士论文的撰写语言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达成外语专业必须用本专业外语撰写学士论文的共识,形成了《关于北外外语类院系本科生撰写学士论文的几点意见》。
继续做好本科教学督导工作。2012年我校共聘请8名督学,全年听课290人次,合计683课时,召开4次督导工作例会,撰写督导工作总结15篇,召开学生与教师座谈会14次。
主动积极做好各级领导听课工作。2012年度,我校总共有104位各级领导深入各院系教学第一线听课,总计听课275次,听课时数550课时。其中8位校领导听课28次,共76课时;85位院系领导听课225次,共450课时; 4名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听课20次,共40课时。听课范围覆盖了全校绝大部分本科教学课堂。
教务处每学期编制《本科教学质量监控报告》,将各级领导听课评价和督导工作总结等汇集成册,反馈给各院系主任,为监控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能力、促进教师发展等工作提供基础数据信息。
三、学校在质量提升和质量保障方面取得的成效与经验
(一)课堂教学质量有保障
2012年,我校学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数据显示,学生评教成绩在100分的课程91门,比2011年同期增加8门,提高了10%;90分以上课程759门,比2011年同期增加237门,提高了45%。
(二)学科竞赛成绩显著
由于上述改革措施合理到位,使我校的本科基础教学扎实到位,学生基本理论功底扎实,各类学科竞赛成绩显著。2012年,我校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省部级以上奖励总计50余项。
在2012年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中,全国考生210589人,通过率为36%,我校学生通过率为72%,英语专业97.78%。2012年英语专业四级全国考生237536人,通过率为47%,我校学生通过率为84%,英语专业98.95%。
在2012年全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竞赛中,我校参赛人数288人,15人获奖。其中前两名学生参加了5月13日的决赛,1名学生以134.5的高分获得北京赛区特等奖的第一名,另一名同学以121分获得一等奖。
(三)学生综合素质较高
2012年,学校在校园文化、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育人成果。我校1个班级荣获北京市“示范班集体”荣誉称号,2个学生党支部分别荣获2012年北京高校红色“1+1”示范活动三等奖和优秀奖;在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上,获得了1项集体奖、7个个人奖;学校荣获了“2012年度首都高校暑期实践先进单位”,9支学生团队获得“首都高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称号;在2012年第七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我校三个学生创业团队荣获大赛三等奖。
(四)毕业论文质量有保障
2012年,学校继续对本科生的学士论文工作实行严格规范管理,收到较好效果。我校2012届本科毕业生提交学士论文共计1135篇,其中94篇成绩为优秀,占提交论文总数的8%,814篇成绩为良好,占提交论文总数的72%。
(五)学生就业情况良好
2012年,我校本科毕业生共1134人,截至8月31日,1112人落实去向,落实去向率为98.06%。其中214人升学,250人出国,签就业协议350人。学生就业的基本去向为: 中央公务员(如外交部、安全部、中联部、商务部、教育部等单位)占11.72%,地方公务员占7.79%,事业单位(如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社等单位)占15.4%,央企占35.35%,外企占6.91%,其它企业占21.11%。在就业形势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北外的毕业生仍巩固和保持了一定优势地位。
四、本科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措施
我校的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我们依旧清醒地认识到,与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对高等学校的要求相比,我校本科教学在质量提升与保障方面还存在不足和差距。特别是在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如何保障广大教师潜心教学和教学研究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为此,我校将主要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优化组织结构和资源配置,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按照国家和教育部的要求,要加强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创新,解决高校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问题,转变发展观念,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和资源配置机制,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针对我校目前教学科研机构设置过多过细、管理机构过多、职责分工过细、行政和教辅人员较多、在全体教职工中所占的比例较高(全国高校教师占教职员工比例为63.4%,而我校为48.59%)等结构性的问题,学校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是切实推进学校的机构改革。改革的宗旨是:打破壁垒,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通过机构的整合和优化,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二)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大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学校将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1.继续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增加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我校一直以优秀的外语教学传统为外界所认知,但是注重外语技能训练的教学传统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会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增加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的举措旨在通过提升教师队伍的学科训练和整体素质,顺利完成从外语技能训练为主的课程体系到人文社科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的转型。
2.继续加强教学名师的示范作用,聘请教学名师定期为相关专业教师开设观摩示范课,并通过观摩后的讨论和交流,提高教学团队对外语教学各环节和教学方法的认识,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3.通过送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请行业专家进课堂等方式,提高具有行业背景教师比例,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使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更加紧密地联系到一起。
(三)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中心,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管理机制
1.建立和完善教师教学培训制度。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中心,建立并实施《新教师上岗教学培训制度》、《全校以老带新培训制度》、《教师教学研究培训制度》等,使教师教学培训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
2.进一步完善并实施教师教学奖励制度。除现有教师教学奖项外,还将建立并实施全校各种类别、各种层次的教师教学奖励制度。
3.进一步完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根据我校教学与科研以及教师发展的特点,对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实行分类管理,充分调动广大教师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力争使各种类型的教师在专业发展上都有所收获。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决定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集中体现了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师作为课程的诠释者和执行者,其专业素质和能力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质量,也影响他们持续参与课程改革的意愿和效果。未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教师专业发展和课程体系改革为抓手,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符合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复语型和复合型人才。